您所在的位置:历史谜团

建昌战国墓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探秘葫芦岛战国古墓群

今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名列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13日,“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葫芦岛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榜上有名,位列第七。
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建昌东大杖子发现的战国古墓距离地面只有5.5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座战国古墓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战国古墓。该墓葬群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已探明墓葬137座,推测墓葬总数应超过200座,在墓区西北部另有两处遗址。
“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评上啦!那一刻,眼泪差点掉出来!”
说起当时的情景,建昌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赵强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这是学术界对辽宁考古界的认可,对建昌战国古墓群的认可,多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考古专家认为,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的发现,证实在秦开却胡之前,燕国势力就已经到达东北。这意味着“春秋战国时期考古不出关”的说法被彻底颠覆。
4月17日,本报记者探秘战国古墓群,出人意外的是,整个古群墓就处在小山村下面……
陪葬品“五牲俱全”,何人身份如此显贵
民宅下的战国古墓群
“村庄建在一片坟地上,村里岁数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这曾是一片墓地。”
东大杖子是距离建昌县城30公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导航地图上这里是一片盲区。当地人介绍,这里西侧紧邻河北青龙县,北邻朝阳市凌原县,全村约有400户左右人家,村民们以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为生。
一条狭窄的小道贯穿村子东西,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砖瓦结构的民宅,并没有看到想象中高大的古墓。
“在脚下。”赵强看到发愣的记者,又重复了一遍,“就在我们的脚下!”
“说白了,整个村庄就是建在一片坟地上。”赵强解释说,东大杖子村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而古墓群至今至少有2200多年,“村里岁数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墓地啊。”
在村西侧,赵强打开了一个红砖院墙黑大门上的门锁,一座蓝色的彩钢大棚进入视线,旁边竖立着一个手写的公告:“所有人员进入墓室均不得跨越围栏,禁止乱扔烟头!”
赵强一边打开彩钢棚的门锁一边笑着说:“这就是轰动世界的M40号墓室。”
该墓圹长约8米,宽约6米,西侧是一条墓道,东侧是墓坑,坑深约5米左右,上边铺着一层细沙,墓室顶部是塑料薄膜,墓室四周竖立着发掘时的图片展板以及文字说明。
赵强介绍,实际上这是第七次发掘,最早在2000年8月至10月间发掘墓葬13座,后来陆续发掘,在2011年发掘之前已发掘了42座,尚存95座。其中较大规模的墓葬有3座,主要位于墓葬区的中南部,以村民李绍祥家为中心。
代号为M40的古墓就在李绍祥家院内,是3座较大规模的古墓之一。赵强介绍,大墓内棺开启,棺内尸骨无存,只有几颗墓主人的牙齿残存,墓主人头部位置只有一堆黏稠的黄土。内棺陪葬品现已发掘出的有一把小环首刀、一个暗红色的玛瑙环,还有两个带钩,墓葬东侧的二层台及稍偏西处陪葬有大量的动物头骨,总计74件。
在挖到距地表4.8米至5.5米处时,大墓内椁与内棺露出,在内椁东侧清理出一朽烂的大木箱,木箱中盛满色彩斑斓的仿鼎陶器及陶豆、陶壶。陶壶红黑相间绘有云纹,约0.5米高,制作精美,是难得一见的战国时期陶器。陶器出土时并未掉色,但因土层下降不断挤压,陶壶已呈碎裂状。
此前的古墓中发现的大部分是青铜器,而在M40号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的彩绘陶器,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墓主人有可能是一位文官,而且身份尊贵。
最终经探测,这是一个“两椁一棺”的大型古墓,初步探测属于战国中晚期的墓葬,距今有两千二三百年。
罕见古墓的发掘,却是缘于一起盗墓案
盗墓案牵出的重大发现
盗墓者1997年来到喇嘛洞镇,用自带的探针等工具,探明东大杖子村有大量墓葬。
事实上,古墓群的发现缘于1999年,当地文物部门与警方合作破获一起涉及国内外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案。
1998年8月27日夜,葫芦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喇嘛洞镇来了一帮南方人,白天蹲在饭店,晚上就去盗墓……”
随后,民警装扮成古董贩子抵达摸底调查,获悉东大杖子村郭某家挖出不少值钱的东西。
9月28日,侦查员和葫芦岛市博物馆专家装成文物贩子找到当地一名叫张国友的人,此人经常贩卖一些古件赚些小钱。
几次沟通后,张国友说:“已经联系到卖主了,不过要价很高,80万!”
第二天上午,民警和文物专家一行三人坐车如约抵达大凌河滩头。张国友领着一个叫李清元的人过来。实际上,李清元也是中间人,此人开口就要2万元好处费。民警爽快地答应。随后,李清元打电话将郭某叫了过来。
文物专家跟着郭某回家看货后,他的二儿子从一个编织袋里取出一个带盖的青铜壶,这壶高约40多厘米,肚大口小,胎薄纹美,上面有盖,盖上又有四条小龙,做工极为精美。
10月28日,民警将郭某、张国友、李清元等人抓获,并从郭某三儿子家的炕洞中搜出了那对精美的青铜壶。
据郭某交代,青铜壶是从自家院内挖出来的。
原来,1997年夏天,东大杖子村来了一群外地人在郭某家的院内打眼钻探,发现了古墓,郭某知道后,坚决拒绝对方挖掘。“探宝人”走后,郭某带着三个儿子挖出了包括这对青铜壶在内的青铜器。
经警方调查,“探宝人”叫熊小存,唐山人,国内文物贩子中颇有名气。熊小存交代,1997年他闻知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村有“好东西”后便召集一干人等来到喇嘛洞镇,用自带的探针等工具,探明东大杖子村有大量墓葬。
1999年5月,熊小存等人再次来到东大杖子村,在郭某的邻居家院内挖出20余件青铜器,销往北京、广州,获赃款6万余元。
据我省文物局专家认定:葫芦岛警方追回的两件青铜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品,学名叫青铜蟠螭纹盖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国内罕见,堪称国宝。专家称,这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青铜器在山海关外首次被发现。
据推断,该文物可能与燕太子丹有关,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建昌属于燕国管辖范围,而且也只有当时地位相当高且掌握军权的人才能使用此类国宝,后来可能因战乱或者是其他原因失落民间。
此案告破后,东大杖子村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也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出土青铜环首刀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
战国古墓与民宅间的纠结
“俺们不认为俺庄盖在墓地上是坏事,俺们反倒认为是盖在了金山上,现在房子都升值了。”
2000年初,葫芦岛市文物管理部门邀请省考古所专家来该村进行抢救性保护,具体划出了保护范围并进行了深入勘探挖掘,将此地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区。
从2000年到200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出土了具有相当珍贵价值的金质青铜短剑把、青铜壶、青铜豆、青铜鼎、佩带的玉器、玛瑙,商周时代的石磬,战国前期的青铜短剑、陶器残片等文物285件,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尤其是2011年M40古墓的发掘,发现了74件动物头骨,青铜环首刀,带钩、玛瑙环、彩绘陶器。据了解,在M40古墓中发现有牛、马、猪、狗、羊头骨共计74件,可谓“五牲俱全”。专家指出,在中原地区用牛祭祀应为王侯级的人物,此墓居然用五头牛祭祀,而且“五牲俱全”,这种陪葬规格在北方地区从未发现。
也有专家推测,这也可能是汉化的少数民族首领的祭祀习俗,这座大墓既有典型的燕文化特色,同时又保留了塞外民族的墓葬特点,胡汉墓葬风俗兼杂。
在墓主人身上发现的青铜环首刀是其随身佩戴的兵器,器形如匕首,是墓主人生前的近身防御之物,也是其身份的象征。环首刀是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
此外,东大杖子大墓出土的两个带钩的形体较大,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显贵,地位非比寻常。与环首刀、带钩相比,东大杖子战国大墓中所出土的玛瑙环是一件名贵的器物,属玛瑙中的珍品。
赵强介绍,发掘的文物在特警的护送下,分别送到了国家、省、市文物部门进行修复。出土一件,记录一件,拍摄一件,每一件都有明确的位置、时间、影象记载。
专家指出,在东北地区能发现2000多年前如此规模的古墓群实属罕见,这一发现将改写“考古不出关”的说法和东北古代文明的历史,更打破了“山海关外无春秋战国时期古迹”的传统说法。
建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宪峰表示,这是一处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东北亚区域前所未见的等级高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战国时期墓地,对于研究那一时期东北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与当地乃至东北以及东北亚民族文化的融合、东北亚古代民族的文化关系与统一的多民族秦汉帝国的形成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从墓葬的棺椁来看,棺椁属于中原地区礼制的一部分,一同出土的还有成套的中原礼器。这说明当地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接受中原的制度特色,或属于中原辖区的偏远山区、薄弱地区。从目前挖掘的进展来看,这是一座中原墓葬风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墓葬特点相结合的墓葬群。
再有,从这个墓葬中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文献记载秦开却胡,距离秦统一仅有七八十年,这个墓葬的年代大体处于这一时期,但整个墓地的情况不一定都是这一时期,燕的势力在却胡前应一直向北推移。
这一段历史非常重要,但夏家店上层文化后的一段历史不是很清楚,建昌的发现可以补充这一段历史。这也是对苏秉琦先生关于辽西地区“古城、古国、帝国”文明发展三部曲的又一次印证。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的发现,把建昌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因为还有许多墓葬未发掘,为了保护这个墓葬群,有专家建议东大杖子村整体迁出。
对于搬迁,村民们则有自己的看法。
“俺们不认为俺庄(村)盖在墓地上是件坏事,俺们反倒认为是盖在了金山上。”一名村民说,“现在房子都升值了,翻了好多倍。”
他解释,古墓价值越高,村民的房子就越值钱,他指着自己的120多平方米的房子说,“正常情况下这房子也就卖10多万元,现在少100万我肯定不卖!”
还有部分村民表示,给多少钱,也不搬。一妇女说,“俺就是农民,搬走了,咋生活啊……”
不过,大部分居民表示,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村民王国岐表示,政府整体开发也是一件好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墓,“我支持政府的工作。”
“西有兵马俑,东有战国墓”
一旦打造成国家级遗址公园,文物将重回展馆,能够让人领略到这里2000多年前的文化风貌。
对于未来,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当地政府,对战国古墓群都充满了期待。
相关专家认为,战国古墓群的发现为建昌这个发展中的地区提供了一个人文景观。东大杖子北倚大山,南邻大凌河支流,西有龙潭大峡谷,北有辽西湖,东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狼山,自然环境非常好。东大杖子墓已成功申报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正在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可以打造国家级的“建遗址公园”或“遗址博物馆”。
该专家强调,从这一点看,东大杖子够得上国家级,这也能为建昌县提供一处自然、人文结合的景观,对建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发展旅游、提升知名度、扩大对外的影响力都有好处。
采访时,从事文化工作的邵先生提出,如果可以打造成“西有兵马俑,东有战国墓”之势,那么其经济价值是巨大的。
赵强告诉记者,一旦打造成国家级的遗址公园或遗址博物馆,进行修复的出土的文物都将重回展馆,不仅仅能够让人领略到这里2000多年前的文化风貌,同时也能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考古专家王巍指出,墓地都在农户房下,村子就是墓地,保护难度较大,应该争取一次性迁移。整体保护是第一位的,不保护就没法发掘,不发掘就无法全面了解遗址与墓地的重要性,对遗址的认识程度决定保护的力度!
有墓群,就有城址,目前寻找城址非常重要,这里是燕国在此地的重要据点,寻找到城址后,把城址区、墓葬遗址区结合起来,综合性保护。
王巍指出,建设遗址公园或遗址博物馆,对建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外开放都有好处。但是需要地方、省政府、国家文物局的共同努力。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